青海备考技巧

首页 > 青海教师招聘考试 > 备考技巧

初中语文面试-《济南的冬天》试讲稿

未知 | 2020-02-13 15:55

收藏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师以手指屏幕)

  生齐:济南的冬天

  师:很好,这第一个动作就说明你们很聪明。首先,我们来看背景材料。(师屏幕出示背景材料)

  生:(齐读)老舍,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师:下面开始学习课文。猜一猜,老师给你们训练的第一个内容将会是什么?

  生1:朗读课文。

  师:朗读。多聪明啊!(学生会心地笑)这一定是准确的答案,但是假如不朗读呢?(师和善地笑,生笑)会怎么样呢?再猜!

  生2:熟悉生字。

  师:熟悉生字。(生笑)对不起,这篇课文里好像生字非常少。(生笑)继续说。

  生3: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怎么熟悉呢?要有方法。

  生3:先朗读课文。(生大笑)

  师:然后再概括--

  生3: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哎呀,接得真好。(师哈哈笑,生笑)

  生4:分析课文,了解作者写的什么内容。

  师:还有更新的说法吗?没有了吗?好的,大家请看--(出示屏幕)文意理解,美段细读。再请看--(出示屏幕)一起读。

  生:(齐读)“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和短语,哪一个最适合于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师:请大家沉思默想找答案。开始吧!

  (生开始看课文,思考问题,找答案。师行间安静地巡视。共2分45秒)

  师:好的。两人或三人之间议论,可以互相地指出“你不对”,或者互相地表扬“你对”。开始吧!

  (生小声议论)

  师:咱们开始交流。请举手表达你的观点。

  生1:我认为应该是“温晴”。

  师:下面还应该有话说。(生大笑)

  生1:“温情”最适合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师:对,还应该有话说。(生笑)

  师:好的,他的答案属于简单答案。

  生2:我认为是“宝地”。(看师)

  师:别看我,自己说。

  生2:因为济南有温晴的天气,算得上个宝地。

  师:这就是因为所以。好,行,继续来。

  生3:我认为是“温情”,因为全篇课文都是围绕着济南天气很温暖--就是温晴来写的。

  师:好,她说得很概括,她说全篇文章都是围绕着济南的天气很温暖这样一个关键词来写的。

  生4:我觉得“奇迹”更适合体现济南的冬天的特点,因为济南的冬天是不刮风的,这里的冬天并不寒冷。

  师:嗯,因为没有风,所以这就是济南冬天的特点。好,谢谢你。继续说。已经有几个答案了?宝地,温晴,奇迹。还有没有看法?

  生5:我认为济南的冬天应该是慈善的。因为文中说济南的冬天没有大雪,只有小雪。

  师:还有新的意见吗?现在出现了四个答案,没有新的见解了?我们就来分析吧。首先我们先来看“奇迹”,大家把文章的第一句话读出来。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读--

  生:(齐读)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师:好,那么这个“奇迹”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因为没有风(师生齐说)而是一个奇迹。“奇迹”是管谁的呢?管风的吧?那么“奇迹”能不能够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呢?

  生:不能。

  师:可能是不行的。因为它只是说“没有风便是个奇迹”。我们再来看“宝地”:“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的算个宝地。”是“温晴”重要还是“宝地”重要?

  生:(齐说)温晴。

  师:什么道理啊?我们换一句话来说。把“而能”改为“因为”,读--

  生:(齐读)因为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师:哪个重要啊?

  生:温晴。

  师:因为它是条件。只有温晴,因为温晴,才算是宝地,如果没有温晴了,它既是有山有水,也可能不是宝地。温晴至关重要。因此“宝地”是可以概括济南的特点的,但是“温晴”才是贯穿整个文章的线索。好,再看“慈善”。“慈善”在哪个地方呢?

  师生齐读: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师:“慈善”这个词出现的位置在哪里啊?

  生:第二段的末尾。

  师:对,很不显眼的地方啊。它跟“温晴”相比,哪个的位置要重要一些呢?

  生:温晴。

  师:看文章要看标题,看首段,看它第一段里边的关键语句。好,我们再来把第一段读一下。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读--

  生齐读。

  师:好的。继续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那么它告诉我们第一段写的是什么呀?

  生:阳光。

  师:阳光,我们加一个“暖”字,--暖阳(板书)。你们接着往下看,第二段是暖

  ?第三段是暖

  ?第五段是暖

  ?接着说。

  师:“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段写的什么?我们再来读:“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写的什么呢?

  生:小山。

  师:小山,对了。不要紧张,你看,山出来了。(板书:山)第三段同样是写小山,但主要是写什么?

  生:雪。

  师:对了。雪也是暖暖的。(板书:雪)太阳照着她,微微露出点粉色。第五段就好说了,是什么?

  生:水。

  师:(板书:水)你看,都是暖和的。于是我们就能够理解了,我们来看(出示屏幕),从全文看,读--

  生:(齐读)从全文看,作者的笔触由暖阳、暖城、暖山,到不结冰的水,所表现的都是温暖晴和。

  师:那么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呢?

  生:温晴。

  师:还有理由呢!(出示屏幕)第二段是全景写城、写山,第三、四段写雪中的山色,第五段写温暖的水,所以它们都是在温晴的基调上来展开画面的。显出和谐一致的美感。继续看(出示屏幕),非常重要的段落,即使是写雪景,读--

  生:(齐读)即使是写雪景,也在表现着温晴。因为暖和,所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因为晴朗,所以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师:所以“温晴”是能够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的。那么换一句话说,一起说:这篇文章写的是--

  生:济南冬天的温晴。

  师:多好啊。再换一种说法。

  生: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

  师:对了。

  师:这就叫做文意理解,就把这篇文章的大意弄懂了。好,在这个活动中,我观察了,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表现得很用心。我们继续来。(出示屏幕)第二次训练,美段细读。第一次活动是朗读,第二次活动是写,做作业,第三次活动是记录,老师讲,你做笔记。我们通过三次活动来完成美段细读。现在,怎么朗读呢?请大家用朗读来划分层次。前面两排读第一层,第一层在哪里呢?你们赶快找,赶快商量。中间三排读第二层,最后的同学读第三层。要求是每一组、每一群同起同落,来表现你们是读懂了这个层次的。开始商量。

  (生商量。)

  师:开始了。一二排是第一层,后面三排是第二层,余下第三层。最妙的,读--

  一二排生齐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师:对不起,你们--

  生:错了。(师生笑)

  师:哪一个同学来帮帮他们啊,第一层在哪儿呀?

  生: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师:听见了吧。再来读。

  一二排生齐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中间三排生齐读: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后三排生齐读:等到快回落的时候,……

  师:对不起,你们两组全都--

  生:错了。(师生大笑)

  师:你们说第三层应该在什么地方?

  生: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师:好,那你们为什么接着他们没有读完的继续读呢?(生笑)这叫明知故--

  生:明知故犯。(大家笑)

  师:大家用单竖线把三个层次标出来。第一层概括的写一句话,第二层细腻地描写,第三层议论抒情。好,层次分好了,现在看联系。(出示屏幕)四个题目,第一、二排做第一个题目,第二个题目后两排,第三个题目再后两排,第四个题目最后两排。

  师:第一个题目是:对这段文字进行诗意的画面命名。训练的是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第二,圈出像线索一样贯穿全段的一个字,训练你们对线索这一个词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段落的分析能力;第三,说说“顶”“镶”字为什么用得好,语言欣赏;第四题,品析“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表达之妙,是个综合的题目。好,开始,各自完成任务。

  (学生思考、讨论4分钟)

  师:下面请大家交流。第一组,画面命名,不仅要命名,还要求有诗意。哪一个先来?请你来,因为你是第一组,哈哈。

  生1:(沉默,未能回答)

  师:好的,再想。你来。

  生2:雪的披纱。

  师:雪的披纱。多美啊,小山上有雪,雪像披纱一样披在小山的身上,那小山像新娘一样啊,哈哈。(大家笑)

  生3:我觉得应该是“山的披纱”。

  师:山的披纱,好啊,小雪给小山披上了微微带点粉色的衣服,多好啊。

  生4:我觉得应该是“水纹花衣”。

  师:水纹花衣,你看,这个画面感就出来了。

  生5:我觉得应该是“山中雪景”。

  师:很直观,同样有诗意。“小山雪景”可能更好一些,谢谢。

  生6:山姑娘的发饰。

  师:山姑娘的发饰。多好啊,山姑娘们的头发很漂亮,能不能把它扩大一点,山姑娘的美姿,也可以吧?山姑娘的花衣,也可以吧?好的,看老师给它命的名(出示屏幕)--小山雪霁。(板书:霁)这个“霁”是指雨雪后初晴。小山雪霁。只有几个同学在做旁批,其他同学呢?第二个命名是“雪后斜阳”,下雪之后天晴了,斜阳映照在山坡上,多美的景色啊。

  师:这个问题是个困难的问题,所以很为难第一组的同学。第二组的同学们,你们将会产生争论。画出一个字也不是很容易的。画出贯穿全段的一个字,哪一个同学来说?

  生1:我认为是“雪”,因为写山和日落的时候都是写雪。

  师:就是嘛,全段都是写的雪。

  生2:我认为是“妙”。因为全段用雪衬托出小山的妙。

  师:我就知道你们要有争议的,到底是“雪”还是“妙”?

  生3:我觉得是“雪”。因为刚刚给画面命名的时候,老师您取的名字是“小山雪霁”“雪后斜阳”,所以我觉得是“雪”。(众笑)

  师:我还要说一句话,最妙的是雪后斜阳啊,(大笑)最妙的是小山雪霁啊,(大笑)那你怎么办呢?是“妙”还是“雪”呢?

  生3:我觉得是“雪”。(众大笑)

  师:她固守她的阵地。(笑)还有没有同学说说观点?我们来读,大家听这句话: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哪个字重要啊?

  生:妙!

  师:“雪”是写的内容,而“妙”字是画面的主要特点,整段都是写的小雪之妙。好,请把“妙”字圈下来。

  师:我们来看第三题。“顶”字为什么用得好?“镶”字为什么用得好?

  生1:“顶”字比喻很贴切,写出了小雪后矮松的秀美形态。

  师:你看,一个完整的欣赏这个字的句子出来了。好,谢谢。“镶”字为什么用得好?

  生2:形象地写出了雪后山的秀美。

  师:“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 同样是写小山小雪的,“镶”字为什么用得好呢?这是一个难点,我们先放在这儿。第四组同学回答你们的问题,品析“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表达之妙。

  生1:这一句话妙处在于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师:多好啊,从修辞手法上面进行了赏析。

  生2:它把雪比喻成花衣暗示出雪的美。

  师:给我们一种画面的美感。

  生3:它用拟人的手法写雪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山而显得更加美丽。

  师:对,用一个“穿”字,让我们感受到这种有动有静的画面。行,他们这组还是回答得很好的。我们来看第三题,“顶”字为什么用得好?(出示屏幕)写出了雪中小松的形态美,写出了松上小雪的轻盈,它不是盖着、扣着、压在上面。“镶”字用得好,是因为线条很美啊,写出了天山相连处逶迤的线条与亮丽的轮廓,同时这个“镶”字也有拟人手法的味道。(老师讲析,学生听记)

  师:为什么说第四题是一个综合题呢?它关联了很多方面的知识。第一,这句话运用了比拟的手法;第二,写出了雪后山色的斑斓;第三,给我们以画面之美;第四,有静有动,静中有动,山是不动的,但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就给我们以动感;最妙之处是以小写大,诗意盎然,用小小花衣来写很大很大的小山。

  师:好,这是第二次训练。这一段文字,它的美妙之处主要在哪里呢?我们刚才分析了层次清晰就是妙处,用一个字作为线索贯穿全段就是妙处,再看其它的妙处:第一,多角度反复;第二,化静为动;第三,以虚写实;第四,段末点题。一段文字有那么多妙处,难怪我们要进行美段细读。(老师讲析,学生听记)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种读书的方法。首先大致地了解一下文章的大意,叫文意理解。然后细细地、反复地品读其中某一两个精彩的段落,叫做精读一段。要是还要补充的话,就是你这个作业了,背读一节。我们的作业就是把第五段文字背下来。你看我们理解一篇文章,精读一个段落,然后背诵一个段落,不就学得很充分了吗?

  师:好,这节课同学们辛苦了,下课。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