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类公职类考试中,行测可能性推理一直是逻辑判断部分的考查重点,其中,削弱性题目中经常会出现一种选项的设置类型——另有他因,很大一部分考生对此种选项设置没有深入的理解,导致逻辑判断部分正确率提不上来。那么今天,就针对“另有他因”这种选项设置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够给广大考生提供一个新的理解思路。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叫做“另有他因”。“另有他因”是指选项中给我们的原因是与题干结论所给的原因不同,也就是提供了另外一个原因,从而削弱题干中所给原因的可能性。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另有他因。
例如:小刘长得很胖,原因可能是小刘喜欢吃甜食。
首先我们看到这个例子可以知道,其逻辑主线为“刘长得胖——刘爱吃甜食”。这时候就可以用另有他因的削弱方式。假定长得胖的原因除了吃甜食之外,还有两个,一个是不锻炼,另一个是易胖体质。长得胖的原因一共便只有这三种,我们可以轻易得知每种原因可能性为33%。而这时我们再提出一个新的原因,如晚上经常吃饭。现在原因便共有四种,这时候每种原因的可能性便由之前的33%下跌到25%。由此可见题干中吃甜食,为真实原因的可能性也下跌了。由此便削弱了题干中的结论。以上便是另有他因的削弱原理。需注意我们举得例子只是模拟的情况,例子中仅仅列举四种原因,其结论成立的可能性才被削弱了8个百分点。而在实际生活中长得胖的原因有无数种,另找一个原因对结论成立可能性的影响小之又小,因此其削弱力度很小。
当然,并不是说只要选项里出现另有他因就能削弱。比如将上文中的例子改为:小刘喜欢吃甜食,因此我推测小刘可能会长胖。
这样,题干逻辑主线变成了“刘爱吃甜食——刘会长胖”。那么这时候,同样的选项晚上吃饭也能使人变胖是否还能削弱题干论证呢?其实,这时候就变成了一个无关选项。因为我们题干中研究的是吃甜食会导致一个怎么样的结果,题干推测这个结果是变胖。而选项实际上只是告诉我们题干中推测的变胖这个结果还可能有其他原因导致,这时候选项讨论的问题与题干无关,因此这就成了一个无关选项。
上述两种情况是因逻辑主线的不同导致选项的作用不同,除此之外,选项给出新原因与题干所说原因之间是否有因果联系也是选项理解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比如:某超市将要倒闭,同时在该超市周围出现多个便利店,由此有人认为便利店的产生导致超市的销量下降,从而将要倒闭。
A.超市的业绩下滑是由于经营不善导致的;
B.超市的业绩下滑是由于顾客减少导致的。
针对上述两个选项,看上去都像是另有他因的选项,但经营不善于便利店的出现无关,而顾客减少可能就是便利店的产生导致的,因此A项当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