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时事政治

首页 > 国家公务员考试 > 备考技巧 > 时事政治

【2021年国家公务员政策理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彰显文学大气象

未知 | 2020-12-31 10:40

收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特别是积极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控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同时要求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对人类卫生健康、人类生命安全话题投入关注的目光。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蔓延,让人类卫生健康、人类生命安全处于严峻形势。面对当下社会新变,作为时代敏锐感应器的文学艺术形式,理应对这些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进行直接而深刻的回应,为筑牢安全屏障创造精神动力,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彰显文学的大气象。

  文学应该关注涉及人类未来的新型思想话题

  疫情防控期间,毕淑敏以“非典”为写作基础的长篇小说《花冠病毒》,迟子建表现20世纪初东北地区鲜为人知的鼠疫灾难的长篇小说《白雪乌鸦》,都成为社会关注和热议的对象。究其原因,就在于作家正面展开了对传染性疾病关键内容的书写。

  《白雪乌鸦》细致入微地状写普通百姓在传染病灾难中的非常态生活,揭示他们人生的不幸与人性的光辉,以及对待死亡的态度和对生之永恒的渴望,表现出难能可贵的人性深度和悲悯情怀。

  《花冠病毒》揭示人类遭遇花冠病毒的疫情实况、应对方略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建构起高度专业化的叙事境界。作品中调动人体自身免疫力的抗病毒药物思路,更潜藏着人类生存需要顺应物种相互关系和生命演变规律的哲理思考,而且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又一次的印证。因为作者对人间生活的探索以人类生命安全为中心,这两部作品才显出意蕴独具的审美境界。

  一些文学作品还揭示高科技带来的生物安全问题,生成事关人类未来的新型思想话题。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天使时代》和《魔鬼积木》,从不同方面展开了对生物科技、基因编辑技术如何影响人类未来的想象与思考。

  在《天使时代》中,联合国舰队集体进军非洲国家桑比亚,因为那里存在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的、以野草和树叶为食的“个体”,触犯了人类伦理的边界,但在非洲人的饥饿与文明世界的道德之间,改造基因似乎比固守传统道德更有必要性。

  刘慈欣在《魔鬼积木》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军“创世工程”培育出人与动物的组合体,非洲小国桑比亚则在有关组织的帮助下,最终培育出变种人组成的飞人军团,基因编辑技术在这里又被书写成了提供高素质兵源、进行军事竞赛和战争的手段。这两部作品还构成了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对比,以具有二律悖反意味的思考,彰显出这一话题中可供开掘的意义空间之复杂与深广。

  文学应该为人类文明认知开辟新思路

  生命安全意识作为一种审美新视野,体现了文学创作在地球生态的宏阔背景下对人类生命安全的根本关注。

  大约35亿年前,地球上就出现了生命的起源、生物的繁衍与演化,人类的诞生却只有约300万年。地球生物圈是人类和所有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但人类在生物链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大幅度地改变生物圈为自己的需要服务,以致自然生态系统逐渐地被人工生态系统所取代。令人忧心之处在于,如果人类的改造超过一定限度,就会破坏其中的动态平衡,从而导致生物安全的危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改变自然的规模迅速扩大,生物安全威胁的形势也变得日趋严峻。高科技条件还为生物侵略、生物恐怖主义乃至改变人类基因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创造了机会。于是,生物安全在现代社会就演变成了一个涵盖公共卫生、农业生物、生物物种、资源环境等众多领域的安全以及防御生物恐怖袭击等人类全局性问题,而且显示出国家安全和人类共同安全并存的特性。所以,从宏观、理论的层面看,开拓生物安全的审美认知和艺术想象新领域,可以为文学创作提供多层面的创新可能性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开拓文学创作的生命安全新视野,能展现一种内在层次丰富的题材新领域、主题新境界。生物安全以人类的生命威胁为中心和线索,又涵盖了众多社会文化层面的问题。这种从人的生命本身出发的社会历史现象,无疑是珍贵的文学资源、题材开掘的“富矿”。“文学是人学”,关注作为根本基础的人的自然生命,属于文学创作的题中应有之义。深入这种基础层面而形成的文本意义建构,相对于关注人类社会文化、人的精神生命的作品,反而会自有一种思想元素的超越性和永恒性存在。

  开拓文学创作的生命安全新视野,能提供一种人类文明认知的新思路。现代社会的文学创作普遍奉行历史进步观,对现代文明的反思长期囿于现代性、现代化反思和资本批判、人性批判等话题,存在明显的同质化倾向。生物安全的威胁加剧和科学应对作为至关重要的现代文明现象,可以极具针对性地深化对现代文明的认知。2020年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到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至今还难以预估。文学创作以之为关注对象,既可借以从观念、制度、文化等层面深刻反思现代文明的内在问题,又可由此重估科技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与人类灾难的关系,反思人类文明的新角度、新思路也就自然地形成了。

  开拓文学创作的生命安全新视野,能衍生出一种新型的审美认知结构和相应的文体形态。生物安全是一种未曾发生却构成致命威胁、一旦发生即带来灭顶之灾的人类生存现象,属于人类生活的非常态。对于常态生活书写者来说,关注生物安全意味着审美经验和认知结构的双重突破。而且,无论是历史范畴还是未来形态、自然形成还是人为造成的生物安全威胁,都需要具备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才能深入而贴切地理解和阐释。因此,以生物安全理念为基点的文本意义建构,从认知结构到文体形态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演化为一种常态生活与异态生活、人文阐释与科学认知相结合的新型审美话语。

  文学应该为人类应对生存困境提供精神滋养

  开拓文学创作的生命安全新视野,最关键的是可以熔铸出一种个体生命关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相交融的审美情怀。生命安全往往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的生存与发展威胁。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病毒没有国界,疫病不分种族。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其外,独善其身。全人类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战而胜之。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不会是最后一次,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还会不断带来新的考验。在应对这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过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唯有团结协作、携手应对,国际社会才能战胜疫情,维护人类共同家园。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应该成为先导性力量,以审美视野和艺术创造,站在人类的立场发言,站在世界的视野发声,力求让人们搁置争议,放弃偏见,凝聚共识,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精神的滋养和审美的熏陶,共同思考人类的安全和世界的未来。

  在性命攸关的生命安全威胁面前,关怀个体必然关联的是整个人类的命运,珍重个体必然引发全球性团结协作的浪潮。以之为基础形成的文学作品,自然会酝酿出一种极具悲悯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大胸襟、大气象。这正是文学创作应当梦寐以求的精神文化境界。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