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面试

首页 > 青海公务员考试 > 备考技巧 > 面试

2021青海省考面试热点:政府服务类汇总

未知 | 2021-02-24 13:33

收藏

  关键词:公务员的“新三高”

  1.新闻背景

  近年来,政府强调吸收新鲜血液,公务员队伍日益年轻化。据统计,35岁以下年轻公务员已占到公务员总数的26%,成为各项政策实施的主力军,更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

  然而,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也面临“成长的烦恼”,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倍感焦虑,在省直部门的年轻人苦熬升迁,基层公务员则为了考核指标疲于奔命。他们的状态和心态,还需要正向的引导和调整。

  工作高压:加班已是常态化

  在体制“城外”的人们看来,公务员是“高地位、高稳定、高收入”的理想职业。然而,一些身处体制“城内”的青年公务员,却患上了“生活高压、工作高压、舆论高压”的“新三高”症。

  今年28岁的黄海在湖北武汉市江夏区当公务员。初到乡镇工作时,他觉得自己是大学生,做基层工作应该绰绰有余。但适应半年后,镇上的人事、纪检、民族宗教、重点工程管理等8项具体工作都由他一人负责,往往刚整理完人事档案,马上又得赶往驻点村解决村民反映的问题,白天走村串户了解情况,晚上整理核对资料,加班已是常态化,不能不时刻紧绷神经,忙得“恨不得长出8只手来”。

  生活高压:没房子相亲多次未成功

  与此同时,青年公务员也和其他年轻人一样,面对不断上涨的房价、物价,有着初入社会“囊中羞涩”的尴尬。

  在贵州省直机关工作的小陈,爷爷在基层一辈子,还只是主任科员,而自己研究生一毕业就考上了副主任科员,亲戚朋友都夸他“有出息”。然而工作3年多了,小陈却很失落:公务员早已没有福利分房,积蓄付不起几十万元的房子首付;没房子就没优势,相亲20多次都未成功。

  湖南一名青年公务员说,自己本来在企业工作,考了三年公务员,挤得头破血流,考上后却发现公务员的工作很琐碎,收入也大幅降低。公务员张晓宇告诉记者,自己每月收入2760元,除去吃饭、交通费、手机费……每月都所剩无几,就算不吃不喝,在县城买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也要十年。

  舆论高压:群众对公务员要求高

  “腐败”、“安逸”、“爽”……这些网络“关键词”让许多青年公务员感到舆论高压,情难以堪,甚至愤懑无奈。“现在群众对政府工作要求高,公务员都处于‘放大镜’之下,言行举止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黄海说。

  “十年之内不要参加同学聚会。”机关公务员中流传着一句话。在一些青年公务员看来,聚会能不参加就不参加。贵州省交通运输部门的一名研究生公务员说,自己的工资收入只是律师同学的零头。好不容易加班挤出时间参加同学聚会,还要被同学奚落:“你们是父母官”,“你们捧的是金饭碗,吃饭香”,“你们啥都不用自己花钱”……

  云南省青年公务员龙杰说,每天打开网络,与公务员有关的基本都是负面消息和各种指责,看了心里很不好受。他认为,现在很多人看公务员时,都戴上了“有色眼镜”。

  两成多青年公务员不自信。

  共青团贵州省委宣传部部长蒋云丽告诉记者,在今年3月对该省900名青年公务员的调查中发现,部分青年公务员自信不足:感到非常自信的仅15.42%,不自信的23.91%,认为身边公务员充满激情与自信的仅为27.37%。

  另一方面,只有23.35%的青年公务员认为,他们的个人才干能在工作中得到完全发挥。湖北省的青年公务员周华,就苦于公务员工作的枯燥与琐碎。“‘小周,打个文件’,‘小周,接个电话’,‘小周,发个传真’”……她感觉,创新、自信和激情并不是公务员最重要的品质。在“遵循”与“创新”的徘徊之中,她已不由自主地向老机关作风看齐,越来越墨守成规。

  2.观点看法

  部分青年公务员“心存失落感,带着情绪工作,无法真正点燃其内心干事创业的热情,可能导致国家和地方一些政策在基层落实‘打折扣’。”贵州省直机关团工委副书记廖永剑说。

  “青年公务员感受到的压力,一方面来自外界,一方面源于自身,这些压力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成才,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赵丽江说。

  近年来,中国通过大规模机构改革,精简编制和干部职数,形成管理者减少、服务者增多的新局面,为公务员的工作量“加码”;各地积极探索公务员聘任制等方式,努力打破“铁饭碗”,干好干坏不再一个样,为公务员的工作效率“加力”。

  还应该根据青年公务员成长发展基本轨迹,打造中长期战略规划,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打通青年公务员健康成长“通道”,激发青年公务员进取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

  关键词:公务员“带职种田”

  1.新闻背景

  42岁的黄庆玖在乡镇基层干了一二十年,工资低,升职无望直至无欲。最终,他选择成为湖南永州市零陵区畜牧局一个没有具体职务的工作人员。同时,他在零陵区石山脚乡承包了200多亩农田,成为了一名带职的“种田大户”。“带职种田”在官场并不鲜见,公职人员在外经商搞副业甚至成为一种“潮流”。有些人尽管每天按时到岗,但上班时间打游戏、“偷菜”,亦不啻为另一种形式的“带职种田”。

  2.观点看法

  调查黄庆玖的种田背景,呈现的则是一些普通基层公务员的典型生存状态:在乡镇基层干了一二十年,工资低,升职无望直至无欲,以养老心态活在官场,有的如黄庆玖则开始“谋钱途”,以至于触到国家公务员法的红线。

  这名公务员之所以会“带职种田”,是因为他身处“闲职”,感觉无事可做,已经失去了工作的热情和动力。试问,政府部门究竟设置了多少“闲职”?“皇粮”还养着多少闲人?由此可见,在政府部门中,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因此,须进一步推进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公务员管理体制,畅通公务员“能者进、庸者出”的渠道。

  公务员的职责是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而不是下乡种田搞农业生产和创收。公务员“带职种田”,是公务员角色的一种错位,劲头使错了地方。湖南永州这名公务员,在涉农部门工作,如果能够经常下基层,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其结果将会与自己“带职种田”截然不同。公务员自己的“主业”都没有完全做好,再下乡种地搞“副业”,政府部门“门难进、人难见、事难办”的问题将更加突出,行政效能、工作效率将会更加低下,正所谓“种了庄稼地,荒了工作田”。

  根治“带职种田”的怪象,一方面要加快政府权力改革和公务员制度改革,畅通进出通道,构建人人都有公平机会、努力就有回报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强化对基层公务员队伍的薪酬保障,淡化权力福利的潜规则,加强公务员队伍监督管理。

  关键词:公务员应该有怎样的幸福观

  1.热点背景

  日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职介机构联合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职场心理健康调研报告》显示,职场个人幸福感排名中,政府机关排名倒数第一,公务员在个人幸福感上排名最垫底。公务员认为自己压力大,工作累,收入低,属于“被幸福”的职业。然而,在之前的“公众眼中最具幸福感的职业”调查中,公务员高居榜首。这一结果引起了网络的普遍吐槽:“生在福中不知福”、“矫情诉苦”、“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群众情何以堪”,等等。为何反差会如此强烈?

  2.观点看法

  幸福首先是一种个人感受,公务员的幸福感,公务员应当最有发言权。但是,当社会看法与公务员的个人感受反差很大时,那必定有公务员自身的幸福观问题。公务员提升幸福感,关键就是要摆正自己的心态。

  一般看来,公务员不只有职业和收入的稳定、环境和条件的优厚、社会的尊重等“靓丽外表”,还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推动社会进步的职责、促进全员幸福的使命等丰富内涵。如果只把待遇、名利等个人享受作为衡量个人幸福的“参数”,而把履行职责所吃的苦、推进工作所受的累、服务群众遭遇的委屈当作不幸福,那么就很容易形成一种畸形和狭隘的幸福观,落入个人主义的俗套、步入享乐主义的误区,既不长久,也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毋庸讳言,很多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干部,工作与生活常常充满了辛苦与不易。前段时间人民日报采写的基层干部系列报道,鲜活还原了基层干部的“生态环境”:有白加黑、五加二的操劳之苦,有责任无限大、权力特别小的憋屈之闷,有待遇收入低、养家糊口难的自责之酸,有被人当作“贪官”、视为“蛀虫”的委屈之痛。但在另一方面,这些苦、闷、酸、痛,亦非其工作生活的全部。

  有一位基层干部,17年来一直在乡镇工作。他说到自己经受的苦累与委屈,但也说到自己的幸福与快乐。他经常说,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在成功调解邻里纠纷后,群众给予赞许眼光的瞬间;在主动为贫困生协调全免费用后,老乡“固执”地送鸡塞蛋的时刻。要说幸福,这的确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更为重要的是,“服务于民、造福于民”的“大幸福观”,并不是被一些人所指斥的“大道理”,而是能够与个人的主观感受相统一。我们很多干部,正是从这样的服务群众中获得幸福感的。

  在相当意义上说,公务员只是一个服务性的职业,并不是享受型的岗位。“公仆”的职责定位和“奉献”的使命担当,注定了这个职业有苦、有累、有委屈。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义无反顾地坚守和承受。对于各级干部而言,需要懂得“干部辛苦一点,百姓才能幸福一点”的道理,也需要善于从服务群众中享受乐趣、获得幸福。

  心态阳光才有工作干劲,观念转变才有幸福感受。时常将自己的幸福与群众的幸福“对表”,乃至幸福着群众的幸福,那么公务员的幸福观就会达至一个新的境界。如果能为群众实干,干出实绩,公务员的幸福感并不低。

  关键词:“迁户口”经不起“跑15趟”的折腾

  1.新闻背景

  民众到基层职能部门办事,最深的体会就是“脸难看、话难听、门难进、事难办”,那种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机关衙门作风”令百姓愤恨不已却又莫奈其何。日前,广东省纪委对外通报,近期对省内各基层部门进行暗访,并对一些庸懒散奢行为进行了处罚。其中,河源、湛江等多处因基层干部空岗脱岗,有镇委书记因此被免职,而湛江雷州一村民迁移户口竟来回跑了15趟,派出所副所长也被免职。

  2.观点看法

  “迁户口跑15趟”虽是个案,但15趟的数字实实在在地发生,说明部分基层单位庸懒散奢已经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

  “迁户口跑15趟”不是单独现象,特权心态是其首要特征。据报道,暗访中发现,河源、湛江等地少数基层干部上班时间空岗串岗现象严重,纪律松散、缺乏自律和他律,经办人员经常不在岗,规章长期“空岗”,民众难免空跑。上级监督看不到,民众监督谈不上,机关衙门作风依旧是饱受诟病的地方机关单位的通病。

  其次,是严重缺乏工作责任心的表现。据查,湛江雷州市调风镇派出所该民警工作拖沓、态度冷漠、不熟办证流程,才导致一村民“迁户口跑15趟”,不仅耗费群众大量的时间和路费,还折损民心,影响政府工作效率和政府形象。

  再次,是监管乏力的缩影。这些庸懒散奢行为在某些地区长期存在,以至于少数基层干部习惯成自然,形成法不责众的心理,而此次曝光又是上级部门暗访的结果。倘若监督检查机制制度化常态化,民意诉求表达机制通畅,也不会导致跑15趟而无人理睬的地步。

  “迁户口”经不起“跑15趟”的折腾,折射了基层慵懒散奢的政治生态。作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政府部门要对纳税人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基层工作人员,直接面对基层民众。建设服务型效能型政府不是一句空话。我们不能每次都依赖上级暗访和媒体曝光,对于互相推诿,办事拖拉,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等等行政不作为等顽疾一定要长抓不懈。

  治庸问责、强化行政环境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如何让这场风暴向纵深发展,使之常态化,制度化,持久化,还有赖于各级政府部门不断提高自身组织系统的协调性和严格管理的有效性,建立必要的淘汰机制,让有关人员产生一种紧迫感,使基层公务员从运动式的暗访督促转变为制度上的主动作为,从被动治理到自觉自律,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为民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杜绝一次次的民众空跑和行政行为的庸懒散奢现象。

  关键词:“铐的是未成年人,拷问的是法治”

  1.新闻背景

  据5月28日新华社,有网友报料称,因为13岁女孩不慎将可乐倒在贵州省赫章县可乐乡政府的车上,该乡党委书记袁泽泓便带领派出所工作人员将女孩用手铐铐住,并当街游行20余分钟。28日下午,袁泽泓表示,事发当天,副乡长带队上街整治沿街摆摊,与女孩及其家人发生纠纷,派出所工作人员不知女孩未成年,于是用手铐把她铐住带上警车。目前,可乐乡党委书记袁泽泓、派出所干警陈松被停职接受调查。

  2.观点看法

  13岁女孩随意被公权机关当众铐住,此事的确让人愤慨。虽然当地说出了事情的原委,但依然难以澄清公众对其滥用职权的质疑。在当地通报的内容中,依然没有重拾法治信仰的态度——通报中要求家长对其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却不曾有对当众铐住孩子并给其造成伤害的半点歉意,也不曾有对自身执法方式的反思。

  当地官方称在整治沿街摆摊过程中与女孩家人发生了纠纷,但没有任何法律允许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随意动用公安机关将未成年人铐住。如治理沿街摆摊现象中确有冲突发生,作为治理方,更应保持对法律的尊重,不能抛弃依法执法的底线,更不能滥用公权力,直接出动本不该参与进来的公安机关。

  我们看到,当地官方将此事定性为“有预谋、有组织”“是打击报复”,这更让人费解,首先作为管理机关,理应维护稳定,因为与摊贩的一些纠纷就给对方扣上如此大的帽子,于管理、于稳定都无益;其次,摊贩摆摊说到底是为了生计,为了混口饭吃,也犯不着“有预谋、有组织”地针对管理机关。

  通过此事,可以窥见基层执法过程中的法治困境,即法治精神没有广泛植根于人们心中。执法者因为治理乱摆摊带来的较高执法成本,而采取了极不妥的处理方式;抛弃了法治原则,摊贩不按规定摆摊,执法者亦不能按法律行事,最终双方都受到伤害。所以,处理此事,理应从法治出发。因摆摊纠纷而当街铐住未成年人的执法行为是否存在滥用职权等问题,我们期待能回归法律并由法律给出答案。

  铐的是未成年人,拷问的是法治。用有违法治精神的方式执法,势必失当;用暴力应对纠纷,难免适得其反;违背法治却不反思,只会让法律蒙羞。

  关键词:公务员职业道德 “不知道”成禁语

  1.热点背景

  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实现,很大程度依赖于稳定高效的公务员队伍。6月5日,在渝举行的中欧公共管理二期项目“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国际研讨会透露,重庆市将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拟制定《公务员职业道德“十不准”》。

  该制度将从“政治素质、廉政建设、工作态度和方式、行为规范”4个领域10个方面对公务员践行职业道德进行约束和规范。

  具体而言,在工作态度和方式方面,将设置30种实际情景让公务员学习和运用,接听电话,要做到“铃响三声,必有应声”、“先说您好,后报部门,再问事情”;接待来访,要做到“主动热情,耐心询问,清楚解答”;属于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一律不准以“不知道”、“不清楚”、“不归我管”、“我还有事”等理由推脱责任或敷衍群众。

  重庆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还介绍,重庆市还将对那些严重违反公务员职业道德、造成不良影响的,坚决给予严厉查处。近5年来,重庆市已有1604名公务员受政纪处分,500多人辞去公职或被辞退,维护了公务员的整体形象。

  2.观点看法

  机关作风问题,屡有文件规定,但宏观的多,细致的少,形式的多,实质的少,呼吁的多,落实的少,寄望的多,驱策的少,口号的多,鞭打的少。这一次,则显现一种动真格的架式。

  从所规定的内容看,已经到了“手把手教”的地步了,就如足球,以前的教练,就只会提那种,“求一胜”,若不行“求一平”,再不行,“求进一球”,这种目标诉求,动机很好,愿望很美,但,不好执行,队员是蒙的。这次呢,不准说“不归我管”,要“先说您好,后报部门,再问事情”,这就教的相当具体了,队员就懂了,该攻的攻,该守的守,如何插上助攻,如何缩小防线,那球,就能踢得有章法了。

  从所彰显的指向上,这次是彻底地将官大爷脾气往服务的仆人角色归位了,你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嘛,这回白纸黑字地告诉你,不行了,你若再这么给百姓摆谱,你若再这么大喇喇地将可以办的事务往外推搪,你就摊上大事了。

  从所选择的时机上,这次中央新领导班子约法三章,八项规定,字字句句全都是在限公权,利民生上,在这样一个旗帜引领之下,那配套而来的作风方面的严苛规定,正是赶权力进笼的必须伺服,是同一种诉求的不同方面给力;而中央严令一出的诸多“做出样子”,已从大环境上,将地方的规定开拓了一种声势,树立了一种榜样,估计,重庆这“十不准”一出,某些昏庸混世的机关工作人员,已隐然芒刺在背,汗滴涔涔,而那想干事能干事的公务员,无疑会受到巨大的鼓舞。

  老百姓心里那杆秤,已为“十不准”准备了“好评”,让我们期待一个政风清明廉洁高效的时代到来。
 

                ——相关推荐——

  1.2021年青海省公务员考试公告预约

  2.2021年各项目考试线上课程0元学

  3.2021年公务员考试爆款图书

  4.【必刷10000题】2021版公务员必刷10000题 18本

  5.2021华图版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试卷 6本套

  6.2021华图版 青海省公务员 行测+申论 历年2本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