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幼儿教师招聘备考之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就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身特点、特征的认识,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诸方面,是自我意识中的认识成分。
自我体验是指人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自己产生的情绪体验,是自我认识中的情绪成分。
自我调控指人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控制与调节,通过这种控制使个体更符合自己的预期,是自我意识中的行为成分。
一、幼儿自我意识形成标准及发展趋势★★★
(一)自我意识形成的标准
学前幼儿自我意识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在2岁以后,幼儿逐渐学会使用代词“我”,自我评价发生于3—4岁之间,自我体验发生于4岁左右,自我控制则开始于4—5岁之间。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的形成有以下四个标准:
1.幼儿能够区分自己的动作,并意识到动作的目的和动机。如幼儿从抓自己的脸与抓其他物体没有区别,逐渐发展到能够有目的地抓握物体,产生初级的自我意识。
2.幼儿能够把自己与自己的动作分开,知道自己是活动主体。
3.幼儿能够使用自己的名字,并产生了概括自己的愿望和关于动作表象的“自我感觉”。
4.幼儿能用第一人称“我”来代表自已。这说明幼儿已经完成从自己的表象到抽象的飞跃,自我意识已经形成。
(二)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趋势
1.自我认识的内容从外部的、可观察的、具体的、有明确参照系统的自我特点到反映内部的、不能自己观察的、抽象的、参照系统模糊的自我特点。幼儿对自己的认识首先是生理的自我即自己的身体及所有物,然后才是社会自我,而对心理自我的认识要晚得多。
2.自我的结构从简单的结构到分化的、多重的结构,并逐渐出现层次性,最后形成复杂的、整合的自我结构系统。幼儿的自我意识经历了一个从最初的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整体发展与融合的发展过程。
3.自我评价从以他人评价为标准发展到独立的自我评价,同时他们又在不断脱离自我中心。自我评价的客观化程度不断提高,从开始以成人的评价为自己的评价,到后来开始有自己的自我评价。
4.社会适应性逐渐提高,他们能根据社会交往情境表现出复杂的社会自我。
二、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
(一)对幼儿进行正确恰当的评价
幼儿自我意识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依赖、轻信他人尤其是成年人的评价,往往以别人的评价为依据来评价自己。年龄越小的幼儿受成人评价的影响越大。即使到了大班,幼儿自我评价的独立性也还是比较差的,成人的评价是他们认识自己的重要依据。因此成人应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用积极的态度评价幼儿。
(二)明确行为要求
获得成功感是幼儿形成自信心的基础。2—3岁幼儿就开始强烈地要求自己做事。明确要求可以使幼儿有明确的努力方向,用一个标准来衡量自己,可以知道自己的成功,也可以知道自己的差距,从而对自己有一个合适的判断,进而形成合理的自我意识。在向幼儿明确行为的具体要求时,要用幼儿可以接受的、可以具体操作的方式;过于抽象的要求对幼儿来说很难理解,在行动中执行更是不可能,这样的要求是没有意义的。
(三)增加交往机会
幼儿从个人经验中获得的知识与通过交往积累的关于自己的评价和认识的协调结合是形成确切的自我概念的前提。与成人交往的经验是幼儿自我评价的主要根源,通过与成人交往,幼儿可以意识到并且说出自己的经验,可以向成人学到社会知识和行为方式,将成人传递的社会文化、道德规范逐渐内化,进而进行自我评价。幼儿与同伴交往,特别是通过游戏等活动,可以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待同伴,进而看待自己,通过同伴认识自己。增加幼儿交往活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改善交往环境;其次,增加幼儿与成人交往的频率。
(四)在专项活动中进行教育
如设计“我长大一岁”、“我的姓名”、“我的名片”、“我的家庭”等活动。活动要贴近幼儿自身的经验,既有利于幼儿认识自己,又有利于幼儿认识别人。专门教育活动的必要性,同时说明了教师对幼儿情况的及时关注是专门教育活动得以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