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背景】
从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到2019年9月《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出台,对体育强国的战略任务进行了安排,再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体育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2035年远景目标是:到2035年要实现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人民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公共服务完善、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
【公考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新华社:《纲要》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体育事业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施,紧紧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体育强国。对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都一一提出明确的解决路径和政策指引,对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健身、健康需求给予明确的政策保障、制度支持、服务指引。
人民日报: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关乎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深刻把握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的定位,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和推进。
瞭望:体育已被赋予全新的内涵和外延,建设“体育强国”目标已标注出体育在新时代的全新定位,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从全民健身到健康中国,把体育健身同人民健康结合起来,两大国家战略叠加夯实体育强国之基。
[深度分析]
(一)问题
1.投入不足,区域发展不均衡。受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较为缓慢,由此导致的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紧张,场地训练设施短缺严重,最终导致体育人才匮乏。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的体育竞技水平跟东部地区有所差距,体育人才基数相对不充分。
2.体育基础设施不完善。我国体育人口比例较低,跟发达国家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产生该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体育设施资源有限,人均场地面积不足。比如偏远地区的小学,甚至没有标准的操场和活动健身器材。
3.群众参与意识不足。国家在大力倡导全民运动,但是体育文化的普及程度却十分有限,加之当下很多青年人生存压力大,导致休闲时间少,未能选择积极健康的休闲方式,互联网冲浪和手机成为休闲方式的首选,整个社会出现了很多“宅文化”、“低头族”、“躺平族”等社会现象,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够。
4.功利意识太强,缺乏包容的舆论氛围。在挑战自我、追逐极限的竞技场上,体育所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从来都不只有奖牌和领奖台,更有弥足珍贵、催人奋进的体育精神。竞技者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过程中,释放着超越竞技本身的精神力量。而全社会尚未形成超越功利、尊重竞技的风气意识。“争金牌而不唯金牌,争名次而不唯名次”还没有成为社会共识。“唯成绩论”的声音依然存在,致使体育从娃娃抓起的口号未能有效落实,语数外等科目抢占体育课现象时有发生。“
(二)对策
1.加大体育投入力度,完善体育基础设施,促进体育事业均衡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加强提升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为加大体育投入力度、完善体育设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要通过社会化的路径完善资金来源渠道,投入更多的健身器材,训练场地,完善体育建设工程。国家的扶持政策也要向中西部倾斜,平衡各区域间的发展。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学校场地开放共享,因地制宜发展体育公园。
2. 激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政府要加强体育运动宣传,要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落到实处,努力营造全民健身、全民运动的氛围。作为实施体育主战场,学校要重视体育教育,尤其是要严厉制止中小学教育过程中体育课被抢占的现象;同时要优化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切实培养青少年热爱运动的习惯。
3.引导社会舆论。要打破“唯金牌论”“唯成绩论”,要让“争金牌而不唯金牌,争名次而不唯名次”成为共识,让体育竞技展现出真正的催人奋进的体育精神。让竞技者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过程中,释放着超越竞技本身的精神力量,同时也要形成鼓励失意的竞技者不畏挫折,勇往直前,建立宽松的、包容失败的舆论氛围。
4.扩大体育消费,发展健身休闲、户外运动等体育产业。体育产业是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体育刚需有待培育。要依托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新的科技和商业模式进行持续开发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要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应用到体育产业中去,开发智能体育项目,通过数字技术将制造、文旅、健身、比赛等有机结合,形成产业复合的生态链式产业。要大力挖掘互联网平台的数字体育内容,提供更优质的赛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