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备考技巧

首页 > 青海特岗教师招聘考试 > 备考技巧

教综模拟题4

华图教育 | 2021-12-01 09:28

收藏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是( )。

  A.教育 B.遗传

  C.环境 D.主观能动性

  2.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 )的观点。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综合论

  3.即使人们对长大后的狼孩进行再好的教育,也很难令其用人类的语言进行顺畅交流。这反映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4.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最佳时间,我们称之为关键期如果在此时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和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提出“关键期”概念的学者是( )。

  A.劳伦兹 B.加德纳

  C.斯滕伯格 D.卡特尔

  5.在教育过程中,切勿“揠苗助长”“陵节而施”,这是人的身心发展( )的要求。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均衡性 D.差异性

  6.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角度来看,“树大自然直”的说法属于( )。

  A.多因素作用论 B.白板论

  C.内发论 D.外铄论

  7.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为学生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8.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 )。

  A.因材施教 B.把握关键期

  C.统一要求 D.循序渐进

  9.“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

  A.先天因素 B.环境因素

  C.遗传因素 D.个体活动

  10.2岁儿童的口头言语能力发展最迅速,但过了这一阶段后,发展的速度明显下降,这体现了个体发展的( )。

  A.连续性 B.顺序性

  C.差异性 D.不平衡性

  【参考答案】

  1.D

  【解析】把人的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发展的现实性,为人的发展提供现实根基与资源的是环境,这里的环境,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教育是起主导作用。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故本题选D。

  2.A

  【解析】弗洛伊德属于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故本题选A。

  3.C

  【解析】狼孩错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体现了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故本题选C。

  4.A

  【解析】劳伦兹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故本题选A。

  5.B

  【解析】题干中,“揠苗助长”“陵节而施”均是指教育中超越人的发展的等级,违背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即顺序性。故本题选B。

  6.C

  【解析】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主要有三种说法:内法论、外铄论和多因素作用论。题干中,“树大自然直”的说法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属于内发论的观点。故本题选C。

  7.D

  【解析】因材施教反映的是个别差异性。故本题选D。

  8.D

  【解析】顺序性要求教育要遵循循序渐进。故本题选D。

  9.B

  【解析】这句话比喻环境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变了。故本题选B。

  10.D

  【解析】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是不平衡的。题干所述即为这一点的体现。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故本题选D。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