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方法技巧

首页 > 青海公务员考试 > 备考技巧 > 方法技巧

2022年行测备考:科举制度考点小总结

未知 | 2021-12-03 14:34

收藏

  科举制度是公考试题常识部分中较为高频的考点,出题一般会涉及科举制度自起源至废除这段时期内的重要时间节点,或者与古诗词联系在一起出考题。如果没有系统掌握,这类题较容易出错。今天我就结合公考试题,将科举制度相关考点进行整理,希望对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

  【例题】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人才选拔机制,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起源于唐太宗时期,成熟于唐玄宗时期

  B.宋朝时科举增设武举,采用糊名法加强考试公平性

  C.“三元及第”是指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中第一名

  D.戊戌变法提出废止科举主张,科举制度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C。华图解析: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最公平的基本制度。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由隋文帝杨坚设立。完善成熟于唐宋,鼎盛于明,并在明朝演变成八股文。1905年清末新政废除。在中国实行了整整1300年。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三元及第”,又称“连中三元”。C项符合,故本题选择C项。

  A项: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由隋文帝杨坚设立。A项说法错误,排除。

  B项:唐朝武则天时期增设武举。B项说法错误,排除。

  D项:科举制度自隋朝设立,至1905年清末新政废除,在中国实行了整整1300年。D项说法错误,排除。

  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乡试、会试、殿试。其中“乡试”是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第一名称“解元”;“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在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考试,参加考试的是各省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第一名为“状元”。此外,科举考试除了上述考试内容外,还有资格考试,即为“院试”。“院试”是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的一种考试,童试之一。对于考生,将上述内容掌握住,这类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接下来再看一道真题。

  【例题】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考试,参加考试的是各省举人及国子监监生。这一考试是()

  A.会试

  B.乡试

  C.殿试

  D.院试

  【答案】A。华图解析: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在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考试,参加考试的是各省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第一名称为“会元”。A项符合,BCD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A项。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