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以来,因为疫情的缘故,一些群众选择饮用凉茶来增强抵抗力,而部分不法商户为了牟利,在凉茶里非法添加不明成分的西药。警方获悉后,立即成立专案组展开侦查。随机取样40份,送相关部门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送检40份样品中,有15份样品不同程度含有西药“对乙酰氨基酚”“氯苯那敏”“布洛芬”“马来酸氯苯那敏”“甲硝唑”等成分,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法规定。
凉茶里加西药,无疑是为了增加疗效。在当地的饮食养生文化中,凉茶普遍被认为可以“败火”。至于说,到底何为“上火”“败火”,则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事实上,似乎所有的小恙小病,都可以归为“上火”,其包括但不限于口腔溃疡、失眠多梦、精神不振、红肿热痛等等。而将此类症状消除的过程和方法,也就是“败火”。认为“凉茶败火”,本质上约等于是相信“凉茶治病”,这作为一种文化信仰无可厚非,可是被商家拿来投机渔利就是另一回事了。
模拟题
“看似是茶,其实是药,你用它解热,它给你退烧。”对很多南方人来说,凉茶就是必不可少的夏日特饮。当此之际,警方披露的部分凉茶“掺西药”问题,引发很多人的关注。请问你如何看待此事?
答题思路
当前,街上四处可见凉茶店,在南方城市尤其如此。很多人不仅遇到伤风感冒时喜欢喝凉茶,而且将之当成夏天解暑的一种饮品,觉得凉茶多喝些也无妨。久而久之,商家变得越来越胆大,竟然为了“疗效”掺入西药,这种行为很值得我们反思。
之所以商家如此大胆,主要在于很多人去凉茶铺买凉茶,最为看重的指标就是“有效”。“疗效”好的凉茶,会在熟人圈里口口相传,渐渐就变得有口皆碑、行情大好。慢慢的,演变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那些有速效、强效的凉茶供不应求,而那些败火效果不够快、不明显的凉茶则是无人问津。随着消费者的“胃口”越吊越高,加药的凉茶和茶里的药量,难免就越来越多,构成一个恶性循环。
这种行为实则是一种变相的商业欺诈。消费者看中它是纯中草药煎熬,如今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了多种西药,商家辜负了消费者对自己的信任,是拿他们的健康来换取利益。
而且,茶终究不是药,那些“茶到病除”的凉茶,本身就是违反常理、十分可疑的。凉茶里的西药,剂量安全性无法保障,凡此种种,皆可佐证,加了西药的凉茶是极度危险的。稍有不慎,便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因此,相关的执法监管部门需主动介入,加大执法力度,做到严惩不贷。与此同时,消费者也要调适预期、理性选购,不轻信,不盲从,不唯效果论英雄,以理智的消费选择,给予诚信营商的凉茶铺以更多正向激励。最后,商家也要自觉提高诚信意识和职业素养,做到合法经营,不欺瞒,不欺骗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