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科学生命力 让科学与人文共舞
文学戏剧的高潮迭起 ∙∙∙∙ ,哲学艺术的深邃精妙 ∙∙∙∙ ,令一代又一 代的人们痴迷神往 ∙∙∙∙ ,人文精彩似乎是人们的共识。 然而科学 的魅力却并非人人都能认可,从蒸汽机、到电灯泡再到计算 机,人们更多的将其视为冷冰冰的工具,并且大部分作为生产 工具的机器毫无美感可言,因此传统知识分子感慨道“人文是 精彩的,科学是呆板的”。 然而走进科学史,会发现科学同样 有灿烂的篇章,人文的发展离不开科学,而注入人文的科学将 更加精彩绝伦。
科学呆板的印象源于科学与人们的巨大距离感。 历 次科学革命使得科学发展成为一个体系庞大又分工细致 的集合,科学创新,越来越多依赖于基础理论的发展,而远 离人们的生活。 这样一来,一方面,科学被少数精英知识 分子所把持,人们只是被动的接受科学产品;另一方面,人 们没有能力参与到推动科学进步中,只是关注生活中的科 学产品。 因此,传统知识分子成为科学和普通人之间的代∙ 言人 ∙∙ 。 人们对科学的印象仅仅停留在高深的理论和实用 的工具,因此科学是呆板的印象逐渐形成。
科学的呆板化印象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科学是呆板的意 味着,科学的发展的确是超出了人们的认知能力,偏离了人们 的实际需求,将会失去人们的理解和参与。 其次,科学的发展呆板化,将把科学引入一个危险的境地 ∙∙∙∙∙ ,例如,科学发展破坏 了生态平衡,加速了资源的掠夺,并且制造出更多骇人听闻 ∙∙∙∙ 的 杀戮武器。 近年来,在美国频频发生的持枪行凶事件便是极 好的例证。 然而,并不能因此就认为科学是呆板的,恰恰相反 我们应该全面看待科学的发展。
从技术革新中体验科学的精彩。 一个牧羊人限制羊的带 刺铁丝网,被认为催生了美国西部早期产权制度,列为“改变 世界面貌的七项专利之一”。 一款“M-Fish 智能鱼缸”,可以 与手机联通,使用者可以通过手机发送信号,控制鱼缸的充氧 量,精准把握鱼食喂养。 “舒心电风扇”,可以预防小孩子不 小心将手伸进电风扇之中受伤。 从这些新颖有趣的科学产品 中,能够发现科学之美 ∙∙∙∙ 。 因此,政府应该加大科学馆、博物馆 的开放力度,降低入馆门槛,让民众切实体验科学的精彩。
科学精彩之处造就了新的群体。 新的技术的运用,衍生 出新的工具、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必然产生新 的群体。 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网络新一代 ∙∙∙∙∙ ”,思想表达 上形式活泼,善于使用讽刺和调侃。 他们的网络作品在诙谐 幽默中闪着智慧的光芒 ∙∙∙∙∙ ,表达出对人对事的鲜明态度。 这和 “电视一代”和“广播一代”形成鲜明的区别,而这恰恰是科学 变革带来的精彩。
科学的精彩离不开人文的精彩。 科学和人文,并没有高 下之分,只有不同之美,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例如,新媒体技 术的运用,使得文学艺术作品生动立体的呈现,大放光彩 ∙∙∙∙ 。 而 对于音乐、美术品质的不断追求,催生了更加出色的播放器和 摄像机,使得科学技术被普罗大众所认可支持。 科学和人文 在一定条件下的完美结合,才最能体现人类智慧,满足人类需 求。 例如,苹果手机之所以风靡全球,是因为其既体现独特美 学,蕴含独特价值追求,又在硬件上精益求精,承载一流科学。
科学和人文是人类发展的两大文明范畴,人文是精彩的,科学也有其独到的魅力,科学生命化,是未来科学的发展 方向,也是人文发展的必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