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分析时,往往会出现一种问题:明明公式都已通透,题也做了不少,可在限时做题中要么时间不够,速度提不起来;要么正确率不稳定。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保证正确率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做题速度。但要建得万丈高楼,坚实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我们可以从资料分析的底层逻辑——资料分析的本质出发。
从表面来看,资料分析的材料一般都是在国家、各省市统计局公开的统计材料中截取片段,再从此段材料中抽出若干点结合统计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命题考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如何阅读统计材料以及如何提升相应能力成为了关键。
那么如何提升相应能力呢?
举个例子
一个老大爷早起听新闻广播,其中说到这两天的菜、肉价格时有这样一段话:“据统计,截止到昨日闭市,猪肉价格环比上涨9.8%,涨幅扩大1.2个百分点;牛肉价格从原来环比上涨2.6%变为下降3.8%……”。虽然老大爷不一定能够听懂其中的统计术语,但老大爷至少能听明白一件事:猪肉价格涨了,牛肉价格降了,而这与我们的情况非常类似。
由此可知,在阅读统计资料时,我们的阅读逻辑一定是:
统计时间→统计指标→统计数据。
也就是说,我们先是了解到“昨天”这个统计时间,再就是“猪肉价格”这个统计指标,最后才是涨跌的具体数值。
所以我们的阅读重点也就来了:突出阅读统计时间和统计指标,弱化阅读统计数据。换句话说,一篇资料很长很杂,但只有5个小题,那我们非要把全部数据都了然于胸才能去做这5个小题么?很显然这非常的耗时耗力,不可取。
此时又出现了一个问题,是否可以先看问题再去文中寻找相关内容呢?大部分的同学应该都有这种做题习惯,但这一点是很不可取的。从资料分析的考查能力出发,其所要考查我们的是综合理解的能力,而综合理解是要我们对于整篇文章有一定的把握程度才能做到的,而先看题再去在杂乱的资料中寻找相关内容,无异于事倍功半,且脱离了其所考查的内容。
所以,想要真正的提升,我们一定要先去了解材料,让自己对材料有一定程度的把控后再去答题,这样既能提高速度又能提高准确率。
我们可以尝试使用刚才我们总结的阅读逻辑思维,先去了解资料中不同段落究竟阐述了“什么时候”、“谁”或“谁们”的事,并将这些“什么时候”、“谁”或“谁们”用横线或其他方式标注出来,然后在段落的最后做三到五个字的小总结,这样不仅提高了答题时寻找相应统计指标的速度,而且能减少出错率。
因此我们只需要了解资料分析所考察的方向以及正确的阅读逻辑,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阅读、定位数据的速度。当然,更不要忘了资料分析是经由统计学知识解答的,那么对于资料分析中 公式的记忆与运用以及数字的估算能力更是要不断地磨练。只有将正确的阅读方式、熟练的基本公式运用以及估算能力搭配起来,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高效高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