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言语理解题重头戏——“隐形”的主旨
主旨观点题一直是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重头戏,而大家在关注主旨题时会发现有这样一类,文段并没有直接写出作者的意图,需要我们通过分析文段才能得出,这就是隐性主旨。我们通过分析发现,大部分隐性主旨是需要选对策的。但考生们在找对策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找不准的问题,今天青海华图带大家学上两招,将隐性主旨“斩于马下”!
攻坚第一招:对策要有针对性,不针对文段问题的不选
例题1:科学素质是公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基础。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还不能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表明,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30多个发达国家,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最低都在10%以上,我国仅为6.2%。虽然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提高很快,但发展不平衡,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我国科普方面的公共服务很不均衡,农民、城镇新居民、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获得服务的机会明显偏少。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
B.全社会应关注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C.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公民科学素质上存在差距
D.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不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解析】A。文段第一句话介绍了科学素质的重要性,接下来指出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不足的缺陷,并通过数据具体说明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公民素质上的差距。全文采用的是“重要性+缺陷”的行文逻辑,既然如此重要便不可能置缺陷于不顾,因此需要来弥补缺陷,即针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不足的缺陷去解决,答案为A。
B项是解决问题的对策,但针对的是社会不关注公民科学素质提高的问题,而原文未涉及,排除。
C项只是点出了当前我国存在的问题,并非解决之策,排除。
D项同样只是点出问题所在,并非对策项,排除。
这个题目有部分学生可能会错选B项,但我们发现B项的对策并非针对文段当中的问题提出。并非针对问题提出的对策怎么可能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呢?
攻坚第二招:对策要全面,只解决部分问题的不选
例题2:目前,流动人口虽然进入城市工作生活,但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制度的隔离客观上强化了人口的地缘、乡缘、亲缘关系,加剧社会分化,在城市内部出现了新的二元结构。一些城市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倒挂,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存在经济利益冲突,极易激发社会矛盾。流动人口家庭成员长期分离,造成儿童监护失责、情感缺失、婚姻不稳定、留守老人和妇女受侵害等问题,影响家庭幸福和社会长治久安。
以上文段意在说明:
A.制度的隔离使流动人口不可能融入城市社会
B.流动人口的进入会导致城市内部出现二元结构
C.让流动人口真正融入城市,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D.解决流动人口家庭成员分离问题是瓦解城市二元结构的关键所在
【解析】C。文段第一句说明流动人口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的问题。接下来介绍了具体表现和危害——制度隔离导致了新的二元结构出现,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倒挂激发社会矛盾,家庭成员长期分离影响家庭幸福和社会长治久安。本文采用了“问题+危害”的行文逻辑,旨在强调要解决问题,即让流动人口真正融入城市。C项符合此义。
A项为问题描述,而文段意在说明的是针对流动人口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的问题提对策,非重点,排除。
B项表述有误,应是制度隔离导致二元结构出现而非流动人口的进入,排除。
D项只解决了家庭成员长期分离的问题,并未完全解决流动人口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的问题,并不全面,排除。
对这个题目有部分学生可能会纠结D项,虽是解决问题的对策,但是并没有全面地解决问题,没能完整解决掉问题的怎么可能是作者意在说明的内容呢?
主旨题目千千万,做题方法不能忘!希望本文能够让广大考生不再为隐性主旨伤神,成为隐性主旨的行家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