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设施,建好更要管好
打开水龙头,清水哗哗流,做饭、洗澡方便多了;出村路连上主干道,泥巴路变成柏油路,在村口就能坐公交;建基站,开通5G信号,直播卖农货,小山村连上大世界……近年来,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下,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村实现水源净化、道路硬化、夜晚亮化、能源清洁化。这不仅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优化了人居环境,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建设宜居乡村,风景美丽如画。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让乡村旧貌焕新颜,开篇第一段通过对农村面貌的描写引题。】
三分建,七分管。笔者近日调研时发现,个别农村地区存在基础设施重建设、轻管护甚至不管护的情况。比如,有的村庄路灯大面积“失明”,有的虽然通了自来水但水质不达标,有的村内道路地基破碎、路面塌陷。凡此种种,既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也造成了资源浪费。确保各类已建成设施持续稳定运行,必须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第二段以个别农村地区重建设轻管护的问题破题。开篇思路:整体形势向好背景(第一段引题)→部分领域仍存在问题,点明主题——要加强基础设施的管理。】
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管护机制,原因首先在于管护主体不清、责任不明。日常维护由谁来做、出现问题由谁来管,一些地方并未明确划定主体。有的即使明确了管护主体,也没有明晰具体责任。其次,管护经费不足。农村基础设施种类较多,但部分地区只安排建设资金,不配套维护资金。一些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弱,拿不出钱支付管护费用。再次,管护专业性不足。农村基础设施的维护和修理,需严格按照技术标准,由专业人员完成。现实中,部分地区没有制定相应管护标准,也没有组织专业管护队伍。建立健全机制,在建好的基础上管好农村基础设施,才能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受益。【分析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管护不到位的原因,一是主体不清、责任不明,二是管护经费不足,三是管护专业性不足。后文的对策也是依托本段的原因分析展开。】
厘清责任,解决“谁来管”。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县级政府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的责任主体,乡镇政府履行属地管理职责”“村级组织对所属公共基础设施承担管护责任”……各地应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建立起清晰的管护责任制度。比如,不妨以清单形式明确农村基础设施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并建立公示制度。【对策分论点一:实行分级管理,构建县、乡、村三级管护体系,解决“谁来管”的问题。主体明确是落实管护责任的关键和前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产权关系复杂,涉及主体多元,需要明晰权属关系,按产权归属落实管护责任,统筹考虑政府事权、资金来源、受益群体等因素,确定管护主体,进行协同管理。】
分类施策,解决“怎么管”。农村基础设施类型不同,耗资不同,运营模式不同,管护要求也不同。在管护方式上,可以建立健全高效的分类管护机制。没有收益的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地方政府和村级组织应担起管护责任,既可以直接管,也可以购买服务。经营收益可以弥补建设和运营成本的经营性设施,则可以由运营企业自行或委托第三方管护。地方政府有责任完善相关支持政策,鼓励各类企业、专业机构从事运营管护。【对策分论点二:建立健全高效分类管护机制,解决“怎么管”的问题。拓展:由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分类方法较多,且具有点多面广、类型多样的特点,为避免交叉重复、更加清晰分类,《指导意见》采取按经营属性分类的办法,即根据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运营盈利能力,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分为非经营性、准经营性和经营性等三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特点,分类提出管护机制,即完善非经营性设施政府或村级组织管护机制,健全准经营性设施多元化管护机制,创新经营性设施市场化管护机制。】
在此基础上,关键是要解决“经费从哪来”。各地应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创新资金筹措形式,建立、优化资金保障机制。比如,建立政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对集体经济薄弱、筹措资金困难的村,适当予以补助;拓宽管护经费来源渠道,规范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开拓市场化筹资渠道;完善使用者付费制度,处理好使用者合理付费与增加农民支出的关系,逐步完善农村准经营性、经营性基础设施收费制度。【对策分论点三:优化多元资金保障机制,解决“有钱管”的问题。资金投入是提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质量的重要保障,一要加快建立政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二要拓宽关乎经费来源渠道,三要完善使用者付费制度,三个方面同步推进,保障农村基础设施管护长效运行。】
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才能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各地应树立“建好更要管好”理念,合理筹划、落细落实,确保有制度、有队伍、有资金,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基础设施管护问题,让乡亲们生活更舒适、更舒心。【结尾改写:建设宜居乡村,焕发乡村新颜。树立“建好更要管好”理念,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基础设施管护问题,让人民群众生活更舒适、更舒心,定能为谱写乡村振兴发展新篇章注入新的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