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历史典故是( )。
A.晕轮效应 B.前摄抑制
C.倒摄抑制 D.刻板印象
2.“跳一跳”“摘桃子”是指学习目标的设计要( )。
A.难度适中 B.便于检测
C.集体,个人目标结合 D.一般与具体结合
3.根据皮亚杰观点,儿童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质地无关,说明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处在(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4.中小学生观看了暴力影视节目后往往在学校也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这是一种( )。
A.从众效应 B.观察学习效应
C.刻板印象 D.认知失调现象
5.小学生听老师讲课的时候,根据教师的讲课的话语,而在头脑中浮现故事情景属于( )。
A.无意想象 B.创造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
6.“礼、乐、射、御、书、数”是我国( )的教育内容。
A.现代社会 B.奴隶社会
C.原始社会 D.封建社会
7.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的探究,研究,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是( )。
A.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 B.以直接感知为主
C.以实际训练为主 D.以引导探究为主
8.智力发展“二因素论”是( )的研究成果。
A.霍德华·加德纳 B.罗伯特·斯滕伯格
C.斯皮尔曼 D.卡特尔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对( )的论述。
A.教学问题 B.教学方法
C.教学原则 D.教学规律
10.在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中,问题的来源一般不包括( )。
A.基础理论的争鸣与讨论 B.教育工作者实践经验
C.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南 D.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题干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当另眼相看,说明改变了对人的刻板印象。晕轮效应是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故本题选D。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最近发展区”理论。“跳一跳”“摘桃子”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形象体现,它指出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问题要有挑战性,过难或过易都不合适。唯有那些“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对学生的发展才是最合适的。故本题选A。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质地无关,说明学生能够进行抽象逻辑逻辑思维,此时,儿童认知水平已处在形式运算阶段。该阶段儿童思维的最大特点是已经摆脱了具体可感知事物对思维的束缚,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儿童能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相信演绎得到的推论。故本题选D。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班杜拉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社会学习理论。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替代性学习,也叫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没有外显为。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题干表述中小学生观看了暴力影视节目后往往在学校也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这种情况是在模仿暴力影视中人的行为,强调对其他人行为的观察与模仿,属于观察学习。D选项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费斯汀格提出的,个体的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时,比如新出现的事物与自己原有的经验不一致或者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等,这样内心就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故本题选B。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想象的分类。根据是否有目的,是否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想象可以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题干中,小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伴随老师讲课内容而在头脑中浮现故事情境,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故属于有意想象。有意想象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词的描述或图像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心理过程。结合题干表述,小学生是根据老师讲课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故属于再造想象。故本题选C。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六艺。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商代又有发展,西周使它更为发展和充实,六艺之名产生于西周。夏商周属于奴隶社会。故本题选B。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的探究,研究,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是以引导探究为主,这使用的是发现法。A选项,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B选项,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演示法、参观法。C选项,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是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故本题选D。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智力理论。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了智力的二因素论。他认为,智力包括两种因素: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G因素代表一个人普遍而概括化的能力,参与所有的智力活动。一个人智力高低取决于G因素的数量。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提出了三元智力论。卡特尔提出了智力形态论。故本题选C。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思想观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意思是: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强调的是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故本题选B。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研究的课题选择。所谓课题,是指作为研究对象的问题。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很多;只有成为研究对象的问题才能称之为“课题”。课题选择的来源包括:(1)教育实践;(2)教育理论;(3)科研规划。故本题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