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地形图的判读》试讲稿
李新广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定义,学会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并能熟练应用;
了解等高线定义,理解其特点并能灵活运用;
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能利用等高线地形图找出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和山顶等部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利用橡皮泥,制作山体模型和读各种地形图,认识各种地形部位,学会判断坡度陡缓以及区分各种山体部位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动手制作山体模型,认识到地理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等高线的性质;
能在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和山顶等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教学难点:
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的区分和坡度陡缓的辨别。
教学过程:
(板书: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同学们,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假期旅游有去爬过山吗?看来大家都去过,那请第二排靠窗的男同学说一下去爬过什么山,山有多高,容易爬吗?【停顿两秒】
好,请坐。
我们这位男同学说的很详细。他说去过嵩山,有1491米,下面山坡比较好爬,上面有些比较陡不好爬,还有陡崖。
好的,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地图的相关知识,那怎么把我们爬过的山,在平面的地图上详细的表述出来呢?并且通过地图来了解山的各个组成部分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板书】
新授:
首先,我们一起学习两个概念,即海拔和相对高度。【板书:1.海拔2.相对高度。】请同学们看课本24页正文部分,读一下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好的,海拔:是地面上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注意,这两个概念都指的是垂直距离。请同学们看PPT上老师呈现的地面高度计算示意图,请说出甲地和乙地的海拔各是多少米?(停顿两秒),好的,请第三排的女同学回答。(停顿两秒)好,刚才这位同学说,甲地海拔是是1500米,乙地海拔是500米。对吗?同学们?是的,正确,那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大家一起说,对了,是1000米。非常好,我们了解了这两个概念,
接下来,大家请看图1.36等高线示意图,并把我们课本上的关于等高线、等深线和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圈画出来。(板书:3.等高线4.等深线5.等高线地形图)
嗯,大家都已经圈画出来了,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几个概念,等高线就是:……;等深线就是……;等高线地形图是…….。(把这几个概念的涵义都说出来)
好的,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的视频。看的时候,大家思考一下等高线都有哪些特征呢?好,开始。【停顿两秒】
好,第三排北边靠窗的女生,嗯,请坐! 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她说:等高线的所有曲线都是闭合的,一条线的高度是相等的,图上等高线的距离是相等的。那我们就发现了等高线的特征是:闭合曲线、同线等高、同图等距。同样我们也有了等高距的概念,就是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差。(板书:闭合曲线;同线等高;同图等距;【6.等高距】)
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我们准备好的橡皮泥,前后桌4人一组,参照课本第26页的图1.38和图1.39,合作制作等高线模型。给大家5分钟时间。开始吧。【停顿两秒】好,模型做好了,大家请看PPT上老师给出的问题,结合地形模型思考一下这两个问题:
1、观察模型中的陡坡和缓坡,对照图1.37,比较陡和缓坡等高线的疏密;
2、结合所做地形模型和课本,各小组讨论山峰、山脊、山谷、和陡崖、盆地、鞍部在模型上的位置,并观察这些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好,下面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讨论一下。【停顿两秒】
好,下面请我们第一组的代表来说一下,好的,请坐。我们第一组同学的描述非常正确,他说: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这就是坡度的陡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面的表现特征:陡坡密,缓坡疏。
第二个问题请第5组的代表来说一下,嗯,好,说的很好,请坐。这位同学说:闭合曲线中大的是山峰,两个山峰之间是鞍部,等高线重合的地方是陡崖,等高线向高出凸出的地方是山谷,向低处凸出的是山脊。这些呢就是我们从等高线上判断各种山体部位的方法:值大为山峰、中小为盆地,线重必崖,低弯脊,高弯谷,山峰之处有标注;两山之间是鞍部。
下面我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山谷和山脊的等高线地形图,来比较山谷和山脊等高线的异同点。请大家举手,好第二排中间这位同学,嗯嗯好的,请坐。这位同学说的很正确,她说:山谷和山脊的等高线都有凸出的地方,向高的地方凸出的是山谷,向低的地方凸出的是山脊。所以说等高线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好的,我们的新课就学到这里。
下面我们做几道练习题,巩固一下。请看PPT:我们来连线,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来看一下图示。(板书:等高线,海拔出,两山之间是鞍部;陡坡密,缓坡疏,陡崖就在相交处;低弯脊,高弯谷,山峰之处有标注。)好了我们一起来,图中A是山峰,B是陡崖,C是山谷,D是山脊,E呢是鞍部,F是对了是盆地。
好的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这节课的收获,我们一起读一下:等高线,海拔出,两山之间是鞍部;陡坡密,缓坡疏,陡崖就在相交处;低弯脊,高弯谷,山峰之处有标注。那么愉快的一节课马上要结束了,这个呢是五岳的东岳泰山,课后呢,请同学们查找一下资料设计出一条登山路线,下节课来展示一下,并讲解一下为什么要走这条路线?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一、等高线地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