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备考技巧

首页 > 青海公选遴选考试 > 备考技巧

申论文章写作之几种易于掌握的论证方法

未知 | 2021-11-23 10:55

收藏

  申论文章的论证总的来说就是摆事实、讲道理。其中,事实分为一般事实和具体事实,具体事实就是所谓的举例子;讲道理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有因果论证(原因分析)、影响分析、引言论证等,从逻辑学角度来讲,有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等。其中,举例论证、因果论证(原因分析)、影响分析是较为易懂好用的论证方法。下面,以一篇文章为例加以说明:

  【作文题】

  总书记在安徽考察调研时说:“我们中华民族在和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斗了几千年,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但是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这个斗不是跟老天爷作对,是人与自然要更加和谐。要顺随自然规律,更能够摸得到自然规律。同时我们需要培养强大的抵御灾害能力。”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明确,论证有力,联系实际,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数1000字左右。

  【参考范文】

  抗争与順随

  ——人与自然和谐之道

  2020年8月18日,习近 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调研时指出:我们中华民族在和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斗了几千年,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但是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这个斗不是跟老天爷作对,是人与自然要更加和谐。要顺随自然规律,更能够摸得到自然规律。同时我们需要培养强大的抵御灾害能力。习总书记的这段话,高屋建瓴地指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以及人与自然相处之道。【批注1:背景+表态】

  一方面,自然灾难使得我们不得不与自然抗争,与自然灾害作斗争。【批注2:论点一】从古至今,灾难始终没有离我们远去,洪水、干旱、台风、地震、泥石流等等自然灾害时常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威胁,所以,同自然灾害作斗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话题之一。【批注3:因果论证:也就是分析了要与自然抗争的原因,因为自然灾害始终没有远离我们,所以我们要与自然灾害作斗争。】中国人自古以来敬畏自然,同时又相信人定胜天,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壮举和佳话。从后羿射日、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样的传说故事,到开凿都江堰、修建红旗渠、修筑三峡大坝这些实践壮举,都在诉说者人们与自然灾害的抗争的精神和努力。【批注4:举例论证:通过后羿射日、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开凿都江堰、修建红旗渠、修筑三峡大坝等事例进行证明,要与自然灾害作斗争。】

  另一方面,与自然抗争不是跟老天爷作对,是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要顺随自然规律。【批注5:论点二】尊重自然规律,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违背自然规律,必然遭受自然惩罚。【批注6:影响分析:正面分析尊重自然规律的意义,反面分析违背自然规律的危害,这样还有助于形成正反分析。】例如,上个世纪60、70年代,“向山要地,向海要田”的做法,让我们遭到了大自然的惩罚,我们近年来提出“退耕还林”、“退耕还田”,生态得到明显改善;多年对于长江鱼类过度捕捞,导致近年来在长江“难见大鱼”,甚至面临“无鱼可捕”的窘境,中央适时出台“十年禁渔”政策,提出对于长江“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逐渐恢复长江生态,未来更加可期。【批注7:举例论证:正反举例,列举了上个世纪60、70年代“向山要地,向海要田”让我们遭到了大自然的惩罚的例子和我们近年来提出“退耕还林”、“退耕还田”,生态得到明显改善的例子,正反事例形成对比;还列举了多年对于长江鱼类过度捕捞,导致近年来在长江“难见大鱼”,甚至面临“无鱼可捕”的窘境的例子以及中央适时出台“十年禁渔”,提出对于长江“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逐渐恢复长江生态的例子,前后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要与自然灾害斗争就要培养强大的抵御灾害能力。【批注8:论点三】一是要提高日常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例如,“硬件”方面,加强堤坝水库、蓄洪区建设;“软件“方面,完善预警方案、应急预案等。二是要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平时要加强演练,防灾救灾物资要储备到位,人员安排到提前到位。三是要提升动员能力,动员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共同做好抵御灾害工作。【批注9:具体对策】

  与自然灾害抗争与顺随自然规律是辩证统一的,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正像总书记所说,我们不仅要跟自然灾害斗下去,还要顺随自然规律。两者不可或缺,相互促进。顺随自然规律,则能够更好与自然灾害抗争;与自然灾害抗争、改造自然,让我们更好顺随自然规律。【批注10:总结——辩证提升】

  总结:在上述文章中,主要采用的论证方式为举例论证、因果论证、影响分析等,当然,视情况还可以采用引言论证、演绎论证等论证方式。总而言之,论证既需要论据支撑,也需要论证逻辑(论证方法)支撑。在诸多论证方法中,有些比较简单好用,有些比较难以掌握,建议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文章需要予以考虑。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